武术与艺术学院学生开展“落实‘两创工作,助力非遗传承”主题团日活动

发布者:张亚军发布时间:2023-04-24浏览次数:5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许多重要论述,明确提出并一再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方针,也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武术与艺术学院积极践行文化“两创”方针,立足于弘扬传统文化,拓宽美育教育新途径,通过舞蹈美育培养人欣赏美、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尊重非遗文化的基本内涵,让个性化的中国传统非遗舞蹈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419日,学院舞蹈表演专业的团员学生们前往南京浦口区汤泉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实地了解非遗舞蹈“茶山会”所独具特色的艺术内涵,近距离地感受非遗舞蹈的文化熏陶。

深扎这片土地,展现当代价值。同学们一大早就来到了汤泉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对非遗舞蹈“茶山会”的第四代传承人徐红梅女士进行了专访。徐红梅女士首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茶山舞发源地浦口区汤泉镇。汤泉镇位于南京的西北部,长江北岸,气候宜人,茶山聚集,鉴于优越的生态环境,茶叶种植成为了浦口重要的富民产业,随着浦口地区茶厂的扩充,采茶灯舞这一表演形式在民众日常的采茶生活中表演开来。

图一:同学们走入茶山观赏当地风貌

参观完毕,徐红梅女士领着同学们走进浦口区老年活动中心,与“茶山会”舞蹈队队员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手把手指导同学们学习“茶山会”舞蹈。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对茶山会的舞蹈形式、音乐伴奏、道具服饰等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对舞蹈的基本步伐进行了学习。“茶山会”是一种口耳相传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一只以怡情,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民俗舞蹈,只有深入体验和参与其中,才能感受劳动人民的本土风情,了解“茶山会”文化的美学特征和独特魅力。

图二:传承人指导同学们学习“茶山会”基本舞步

走进百姓生活,了解非遗困境。同学们走进当地村民家中,对部分村民进行采访,了解到“茶山会”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只能通过演示和学习来进行传承。但由于传承过程的密闭性以及自身过于传统的演出内容和形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茶山会”的传承者和学习者的数量都在逐渐减少,非遗舞蹈“茶山会”的传承受到严重挑战,发展也面临着严重的局限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知识和智慧。基于“茶山会”在传承和创新方面出现的问题,必须在当下语境中赋予它新的生命力,推动非遗舞蹈“茶山会”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三:同学们对当地村民进行采访

落实学校美育,焕发非遗活力。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是通过教育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并且美育也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将非遗舞蹈与学校美育课程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非遗舞蹈所蕴含的美育价值。

基于此,同学们来到了南京市浦口区汤泉小学,与校园“茶山会”舞蹈社团的授课老师和小朋友们进行交流。舞蹈社团的同学们都从一年级开始接触舞蹈“茶山会”,平均每周学习一次,定期在校园文化节和学校的活动中进行表演、展示。“茶山会”舞蹈作为社团活动项目在当地部分学校中已经开展,由于缺少专业的舞蹈教材和原生态的表演氛围,并未得到普及,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只有真正将“茶山会”舞蹈引入校园美育课程中,通过编写教材、落实传承人进校园推广活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才能促进学校艺术课程的多样性发展,使非遗舞蹈在学校美育所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面临的困境,焕发非遗舞蹈新的生机。

图四:汤泉小学茶山会舞蹈社团课

一天的主题团日调研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同学们感受颇深。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文物,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必须依托现代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的方式,才能将非遗“茶山会”舞蹈进行活态传承,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在美育中感受精神升华和心灵熏陶。只有浸润于丰厚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文化自信,才能让个性化的中国传统非遗舞蹈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立足新时代,我国丰富的非遗资源将会在“两创”方针的指引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进一步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坚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图五:同学们与茶山会舞蹈演员们合影

图:谢明铖

文:张婉琪、夏天

审核:张鸾、张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