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建调整: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武术与艺术学院,前身为南京体育学院民族体育与表演系,于200912月由原运动系运动训练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组建而成,20194月学校机构改革,撤系建院,成立武术与艺术学院。

学院现任领导班子由党总支书记叶瑛,党总支副书记杜家俊和副院长唐芒果三人组成。学院组织架构为“三办三系”: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学事务办公室、武术系、体操系和舞蹈系。设有三个专业,分别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表演、舞蹈表演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19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8专业教师中博士12人,硕士23人,硕博总数占专业教师总人数的85%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5获健将级运动员称号的教师10学院健美操队、啦啦操队多次代表学校出访国内外重要演出,武术代表队在全国性比赛中多次摘得桂冠。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体武艺人逐步探索出“武艺融合,特色发展”之路,在教学、科研、竞赛和艺术创作中成绩丰硕。

二、传承发展:立足专业精雕细琢

(一)武术系简介

武术系,下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前身为武术教研室,于19989月成立,同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江苏省高校中率先设立并开始招生。200912月,民族体育与表演系成立,武术教研室更名为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20194月,武术与艺术学院成立,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更名为武术系。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09年获批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20年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依托中央国术馆、国体专校等历史文脉,在武术课程开发、武术史学研究、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内涵拓展等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形成了“文武兼修、育人为本、传承国粹、技能突出”的专业特色。

1.师资情况简介

武术系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兼职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6人;武英级(健将)2人;国际级裁判员2人,国家级裁判员2,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武术系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培养,1名教师入选江苏省第五批“333工程”培养对象,2名教师入选“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4名教师入选“青蓝工程”优秀教师培养对象。

2.科研及获奖情况简介

经过多年努力,武术系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累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南京体育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在各级教学竞赛中,获得全国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竞赛获奖16项。

同时,武术系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持,主持承担国家社科项目4项,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各级论文获奖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编著16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学生参加国际、全国及省级竞赛获奖100余项,其中世界杯武术散手比赛冠军1项;全国比赛冠军12项,亚军25项,第三名3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金奖7项,银奖4项;省级比赛获得冠军33项,亚军11项,第三名15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7项。武术系师生积极对接社会需求,展现专业水准:多次参加青奥会等大型活动表演及传统体育教学指导,受邀在央视、江苏卫视等重要媒体展示专业技能,获得赞誉。

武术系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致力于挖掘和传承中国近代体育百年文脉,打造南体武术文化传播新名片。近年来,充分依托民国武术资源,积极打造我校特色项目与平台。成功申报学校第一个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枪武艺”,并举办第一届国际大枪竞赛;自2018年连续承办海峡两岸武术(国术)论坛,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探索中国武术传承、发展与传播新路径,成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二)体操系简介

20194月由体育表演教研室更名为表演系,20241月更名为体操系。目前有表演专业和运训专业。表演专业前身为运动训练专业下设的体育艺术表演方向,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200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是全国体育院中较早、江苏至今唯一开设的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2021年评为省一流专业。2024年开始在运训专业招收体操、艺术体操和技巧专项学生,由武术与艺术学院体操系培养。

1.师资情况简介

体操系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9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博士2人,硕博占比近70%。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基本合理,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一支高效精干、教学实力优良的队伍,为学生培养高品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体操系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注重教学梯队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江山老师入选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校第二届教学名师。近五年2名教师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先进个人,1人被评为省优秀党务工作者,8名教师年度校级考核为优,5名教师党员年度考核优秀,是一支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和奉献精神的教师团队。

2.科研及获奖情况简介

体操系教师积极开展教改研究,为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持,近五年参与研究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1项,教改项目8项,校级立项专著(教材)4部。  

在课程建设上,2门主讲课程被认定为省一流课程,1门入选江苏省美育大讲堂优课,3门主讲课程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获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微课比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公共艺术课程微课比赛三等奖1项。

专业学生整体面貌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基本理论、技能水平较高。近三年获国家奖学金2人次,国家励志奖学金43人次,获一等奖学金75人次,二等奖学金145人次,三等奖学金283人次。从2010级开始,为展示专业课程教学成果和锻炼学生能力,每位学生在第六学期需参加课程结业汇报演出,近五年共累计创编优秀体育艺术表演作品百余个。其中原创戏剧作品《雄狮少年》参加2023年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专场获一等奖。原创运动舞蹈作品《春》获2023年第四届全国体育院校体育艺术节“金奖”、最佳音乐奖。此外,体育竞赛成绩丰硕,近五年参加省级及省级以上竞赛共获奖项921项。鉴于我系育人成果骄人,根据江苏省学生体育协会工作部署,我系全力承担2023年全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啦啦操项目江苏省代表队组队参赛工作,其中双人街舞获得金牌,集体街舞获铜牌,充分彰显了敢闯敢创的江苏精神,体现了体教融合的“南体模式”,也展现了党建引领下体艺融合的专业特色,省教育厅专门发来贺信。

(三)舞蹈系简介

舞蹈系前身为民族体育与表演系舞蹈教研室舞蹈表演专业(中国舞)201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2019年体育舞蹈并入舞蹈表演专业20194舞蹈教研室更名为舞蹈2021年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舞蹈表演专业设有体育舞蹈和中国舞两个方向力求培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实践创新能力,能从事与舞蹈表演相关的教学、训练、创编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师资情况简介

舞蹈系重视专业建设和教师的职业发展,注重教学梯队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目前共有专任教师19人,副教授5人,博士4(含在读)硕博占比84.2%2老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多次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青教赛等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近五年7名教师年度校级考核为优,6名教师党员年度考核优秀1人荣立三等功教师队伍专业完备、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爱岗敬业,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和奉献精神是一支年轻有为、高效精干、教学实力优良的队伍,能够紧跟国际艺术人才培养趋势将先进理念和学养融入课堂学生培养高品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2.科研及获奖情况简介

舞蹈系党支部是省级样板党支部。在思政引领大前提下,舞蹈系秉持“守正创新、体艺融合”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潜心探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教学、训练、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优异成绩和良好社会反响。

《体育舞蹈专选》《民族民间舞》等5门课程被认定为省一流课程、省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剧目表演》《舞蹈表演专业实践》等5门课程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获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等奖1项、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微课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艺术类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3项、校级一流课程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近十项,是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校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近五年参与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主持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1项,校级及以上立项专著(教材)3部,省、市艺术基金项目各1项。舞蹈专业学生整体面貌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基本理论、技能水平较高。原创舞蹈作品《家园》《南京 1937》《排 练》《攀登》《心之所向》等多次在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全国体育院校体育艺术节等赛事活动中获得金奖、银奖等好成绩。大型原创音乐剧《钟山之巅》获得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主办的江苏省大学生戏剧展长剧类一等奖,并入选全国美育优秀案例。2021年组织百余名学生参加江苏省委宣传部庆祝建党百年大型文艺表演《永远跟党走》全部篇章演出,因表现出色获得相关领导点名表扬。此外,体育竞赛成绩丰硕,近五年参加省级及省级以上体育舞蹈等竞赛共获奖项三百余项,多次承办江苏省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等省级以上赛事。

三、成绩喜人:以生为本服务社会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积极致力于班风、学风建设,积极参与各类演出、志愿活动,在打造丰富多彩的学生系列活动的同时,注重拓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平台,以服务社会。近年来,我院学生在校内外各类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在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担任志愿者服务期间,我院学生志愿者谢晨诚还受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接见。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学生文化和专业学习,3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和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后有6个班级夺得省级优秀班集体,51341班、81641班先后获得省级“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其中51341班在2015年江苏省大中专学校“魅力团支书、活力团支部”风采展示评选中,获得全省第一名,展示了我院学生的风采和个性。

发展中的武术与艺术学院始终注重“博采体艺之长,办出专业特色”的探索和积淀,弘扬“艰苦创业、乐于奉献、团结拼搏、勇攀高峰”的南体精神,传承“严和朴实”的优良校训,坚持教学、训练、科研、创作于一体的发展思路,将专业教学、训练、表演、创编相结合,力争走出一条全国一流的体(武)、艺融合之路。展望未来,武术与艺术学院将沿着学校第九次党代会规划的发展路径,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神圣使命,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深入实施“六大赋能”战略,细化落实“十大计划”重点举措,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六个着力提升、六个走在前列”目标任务,朝着“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高水平体育大学的奋斗目标昂首迈进,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