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艺术学院“千村筑梦 艺韵畲行” ——感受非遗技艺与精神的传承之美

发布者:叶瑛发布时间:2025-07-19浏览次数:12

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强化青年学生对石榴籽精神及民族非遗文化的认知深度与理解广度,南京体育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小石榴团队赴浙江省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围绕非遗传统技艺展开深度调研与交流活动。此次调研围绕菇民防身术、畲族山歌与畲族彩带三项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探访、沉浸体验与互动交流,深切领略到畲族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生活智慧与深厚精神底蕴。

在龙泉市安仁镇,小石榴团队来到菇民防身术传承人周有平老师的教学基地,开启了此次非遗之旅的首站。团队成员围绕菇民防身术的历史由来、技术特点、开展现状及传承人经历等展开调研采访。周有平老师介绍道:“菇民防身术源于畲族菇民在山林迁徙与商旅运输过程中的自我防护实践,它依托扁担、斧头等简易器械逐步演化而成,兼具实用性与攻防一体的特性,如今已被列入地方非遗项目名录。但现在面向的主要群体还是中小学生,经常在学校中开展教学课程。”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现场观摩了周有平弟子和学生的“凳花”“棍花”“拳法”套路动作,成员韩昌彤还展示“长拳”动作与老师交流切磋。交流结束后,团队成员跟随周有平老师学习菇民防身术,亲身感受这一传统技艺所承载的独特魅力。周有平老师还详细阐释了菇民防身术特有的“虚步抱拳礼”的文化寓意,让团队成员深刻领悟到武术中“以礼为本”的精神内核,更深刻地感受到非遗传承人的文化坚守。

小石榴非遗之旅的第二站来到蓝仙兰畲语畲歌传承工作室。畲族山歌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畲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其种类丰富多样,涵盖迎宾歌、情歌、劳作歌、婚嫁歌等,旋律自由奔放,语言押韵和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团队成员围绕畲族山歌的历史渊源、种类划分、演唱技巧及传承现状等与传承人蓝仙兰老师展开探讨。传承人蓝仙兰老师现场讲解了畲族山歌的相关知识,并亲自演唱了多个类型的山歌片段。在蓝仙兰老师的悉心指导与鼓励下,小石榴团队成员完成了用畲语唱山歌以及进行基本问候语交流的学习,如“幸福吉利”等具有美好祝福意义的常用表达,进一步拓展了对畲族语言的认知。成员彭佳鑫、戴悦雅还与蓝仙兰老师学习了畲族的舞蹈动作,进一步加深了对畲族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也体会到传承人对畲族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非遗之旅的最后一站,团队走访了位于东弄村的畲族织绣馆。该展馆展示的畲族传统彩带、服饰与刺绣作品,充分彰显出畲族妇女在图案构思、色彩运用和编织技艺方面的卓越创造力。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彩带图案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象,例如对称花纹象征着自然和谐,几何图案则寓意家族团结、生活富足。在手工织彩带的演示环节,成员们亲眼目睹了一条彩带是如何在匠人的精湛技艺下逐渐成形,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时间积淀与文化传承的力量,以及传承人为守护这份技艺所付出的努力。

此次调研中,小石榴团队全方位、多层次地感受了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去理解多元文化,以更加坚定的责任感投身于非遗保护与传播工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小石榴成员拜访菇民防身术培训馆

小石榴成员与周老师交流学习

小石榴团队参观蓝仙兰畲语畲歌传承馆

小石榴成员体验畲族彩带编织


图:张一钒、董雨鑫

文:吴汶轩

指导老师:常青 吴文君

审核:叶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