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 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强化青年学生对石榴籽精神及民族非遗文化的认知深度与理解广度,南京体育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小石榴团队赴浙江省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围绕非遗传统技艺展开深度调研与交流活动。此次调研围绕菇民防身术、畲族山歌与畲族彩带三项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探访、沉浸体验与互动交流,深切领略到畲族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生活智慧与深厚精神底蕴。在龙泉市安仁镇,小石榴团队来到菇民防身术传承人周有平老师的教学基地,开启了此次非遗之旅的首站。团队成员围绕菇民防身术的历史由来、技术特点、开展现状及传承人经历等展开调研采访。周有平老师介绍道:“菇民防身术源于畲族菇民在山林迁徙与商旅运输过程中的自我防护实践,它依托扁担、斧头等简易器械逐步演化而成,兼具实用性与攻防一体的特性,如今已被列入地方非遗项目名录。但现在面向的主要群体还是中小学生,经常在学校中开展教学课程。”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现场观摩了周有平弟子和学生的“凳花”“棍花”“拳法”套路动作,成员韩昌彤还展示“长拳”动作与老师交流切磋。交流结束后,团队成员跟随周有平老师学习菇民防身术,亲身感受这一传统技艺
  • 南京体育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小石榴团队开展“千村筑梦 艺韵畲行”社会实践活动,赴浙江丽水追寻红色足迹,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血脉,让青年学子在实地走访中感悟红色力量,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丽水作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红色底蕴深厚,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小石榴团队怀着崇敬之心,先后前往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外舍党建主题公园、畲乡景宁党群服务中心、双后岗村党建展示馆等地,开启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之旅。走进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仿佛踏入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展厅内,泛黄的老照片静静陈列,定格着先辈们浴血奋战的瞬间;锈迹斑斑的步枪、磨损的公文包等革命文物,无声地诉说着游击战争时期的艰苦卓绝。团队成员们驻足在刘英、粟裕等先辈的事迹展板前,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他们在浙西南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通过这些实物与故事,深深烙印在小石榴团队成员心中。外舍党建主题公园以“时光里・奋进中・新征程”为主题,让团队成员看到了党建引领下的发展奇迹。漫步其中,曾经荒滩上的泥泞早已不见
  •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题武术传承困局,对接社会资源,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 “武术+非遗” 特色人才培养高地。7月16日下午,武术与艺术学院与南京市文化馆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协同育人基地” 及 “中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中心”。武术与艺术学院院长张明、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夏文彪出席签约仪式,共同为基地与中心揭牌,开启了体育非遗传承的新篇章。随后武术系主任刘靖开始了第一堂非遗课堂,这也标志着南京聚焦中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在体育非遗领域率先构建起 “教研----保护----育人----传播----创新” 的传承新范式。武术与艺术学院院长张明在致辞中强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是我校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依托文化馆的公共平台优势,着力打造 “武术 +非遗” 复合型人才孵化器,以创新传承范式,拓展育人维度。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夏文飚,指出此次合作是对 “让文化馆成为人民终身美育学校” 理念的深化实践,通过高校学术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推动传统体育从 “活态传承” 向 “创新转化” 跃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协同育
  •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体艺教育融合发展号召,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逐梦新时代,体艺向未来”汇报展演在新沂市高流镇盛大举行。这场检验支教成果的展演,以“启蒙—成长—绽放”为脉络,融合了传统武术、舞蹈、啦啦操等多个精彩节目,集中展现了“冠军领航—红色铸魂—体艺融合—审美赋能”四维支教育人模式,吸引了数百名家长及村民到场观摩。展演分为三个篇章,勾勒了“冠军星火·艺启未来”社会实践团的支教脉络。首章《拳舞飞扬·薪火流光》融合“武旗”“彩带龙”“五步拳”“刀剑”四大元素,节目《武动乾坤》以武术为骨,传统文化为魂。旗帜列阵、少年承师训、彩带龙翻腾游走,让传统武术在刚柔并济中焕发新生,尽显中华武魂的千年积淀与生生不息,同时印证了“以武强身、以武铸魂”的教学初心。次章《艺润童心·向美而行》通过傣族舞《花儿》和拉丁舞《拉丁风暴》展现了民族舞轻柔舒展与拉丁舞的热情奔放的差异,两台节目各具风采,孩子们用精准的舞步诠释着对不同舞种的理解,展现了从“模仿学习”到“自信表达”的成长蜕变。终章《活力绽放·青春飞扬》以“花球啦啦操”“街舞啦啦操”“技巧啦啦操”接连亮相的方式,将现场氛围推入高潮。师生共创作品《星梦绽放》呈现

教学科研

  •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题武术传承困局,对接社会资源,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 “武术+非遗” 特色人才培养高地。7月16日下午,武术与艺术学院与南京市文化馆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协同育人基地” 及 “中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中心”。武术与艺术学院院长张明、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夏文彪出席签约仪式,共同为基地与中心揭牌,开启了体育非遗传承的新篇章。随后武术系主任刘靖开始了第一堂非遗课堂,这也标志着南京聚焦中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在体育非遗领域率先构建起 “教研----保护----育人----传播----创新” 的传承新范式。武术与艺术学院院长张明在致辞中强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是我校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依托文化馆的公共平台优势,着力打造 “武术 +非遗” 复合型人才孵化器,以创新传承范式,拓展育人维度。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夏文飚,指出此次合作是对 “让文化馆成为人民终身美育学校” 理念的深化实践,通过高校学术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推动传统体育从 “活态传承” 向 “创新转化” 跃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协同育
    2025-07-18
  • 为筹备参加教育部关工委关于2025年“读懂中国”活动,武术与艺术学院以残奥击剑领域的育人故事为核心,将创作焦点锚定在教练庄杏娣的精神传承上。为使该作品真实感增强,6月26日,表演专业教师王曲浩然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江苏省击剑馆,与江苏省击剑队进行交流学习。击剑队教练热情接待师生团队,系统讲解击剑动作要领、战术策略及比赛规则,并现场示范标准技术动作。学生们专注聆听讲解,仔细观察每个示范细节,并进行亲身实践。学生张琳若与赵甜甜在反复练习弓步动作时,特意体会击剑中“发力源于专注”的要领,她们说:“动作里藏着人物意志,这让我们真正理解了运动员夺冠背后,是教练无数次要求后的苦练。” 王曲浩然老师在导演阐述中强调:“我们要通过这个作品让观众看到,残奥精神的传承链里,教练是最坚实的一环。她强调的内外在拼搏精神、团队精神、人格培养都隐藏在每一次的训练中,都铺垫在每一天的生活里。”此次交流学习,表演专业师生们不仅学习了专业的击剑技巧,更深刻体会到教练员“师道匠心”的感人精神和残奥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师生们将以“剑影师魂”为主题创作舞台剧,让庄杏娣教练“甘做基石托青云”的育人精神在舞台上绽放。同时,此次交
    2025-07-01

党群工作

  • 邓妍,武术与艺术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自200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近二十载党龄的淬炼,让我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砥砺言行。这些年,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巡察干部、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干部等荣誉称号,每一份荣誉都是组织的肯定,更是鞭策我前行的动力。2025年6月,我从校工会调动至学院工作,虽然岗位有变,但为师生服务的初心从未动摇。在政治立场上,我始终坚定如磐。我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拥护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根本遵循。这些年,我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把组织原则刻在心里,把纪律底线守在实处,努力将对党忠诚、为党奉献的信念,化作日常工作的点滴行动。这种政治自觉,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信仰,支撑着我在不同岗位上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方向。一、以学铸魂,在理论与实践中筑牢信仰之基我常想,党员的成长离不开理论的滋养,就像草木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这些年,我始终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工作全程,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学习强国”等平台,像海绵吸水般汲取党的创新理论养分,在学思践悟中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本人参与了南京体育学院“庆祝中国
    2025-07-09
  • 张道鑫,讲师,武术套路、散打国家一级裁判。201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南京体育学院担任专任教师工作,现为南京体育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武术系副主任,主要承担武术套路专项理论与实践、武术专修、武术表演等课程教学任务。任职以来,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恪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坚定的政治信念、精湛的业务能力、深厚的育人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思想政治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创新探索、管理服务奉献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初心与使命。政治坚定,立德铸魂,筑牢思想根基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始终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学细悟笃行党的创新理论,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融入血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积极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不仅主动参加校院组织的各类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师风培训,更将思政教育视为己任,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敏锐地将武术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相结合,牵头申
    2025-07-08

学生工作

  • 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强化青年学生对石榴籽精神及民族非遗文化的认知深度与理解广度,南京体育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小石榴团队赴浙江省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围绕非遗传统技艺展开深度调研与交流活动。此次调研围绕菇民防身术、畲族山歌与畲族彩带三项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探访、沉浸体验与互动交流,深切领略到畲族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生活智慧与深厚精神底蕴。在龙泉市安仁镇,小石榴团队来到菇民防身术传承人周有平老师的教学基地,开启了此次非遗之旅的首站。团队成员围绕菇民防身术的历史由来、技术特点、开展现状及传承人经历等展开调研采访。周有平老师介绍道:“菇民防身术源于畲族菇民在山林迁徙与商旅运输过程中的自我防护实践,它依托扁担、斧头等简易器械逐步演化而成,兼具实用性与攻防一体的特性,如今已被列入地方非遗项目名录。但现在面向的主要群体还是中小学生,经常在学校中开展教学课程。”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现场观摩了周有平弟子和学生的“凳花”“棍花”“拳法”套路动作,成员韩昌彤还展示“长拳”动作与老师交流切磋。交流结束后,团队成员跟随周有平老师学习菇民防身术,亲身感受这一传统技艺
    2025-07-19
  • 南京体育学院武术与艺术学院小石榴团队开展“千村筑梦 艺韵畲行”社会实践活动,赴浙江丽水追寻红色足迹,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血脉,让青年学子在实地走访中感悟红色力量,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丽水作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红色底蕴深厚,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小石榴团队怀着崇敬之心,先后前往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外舍党建主题公园、畲乡景宁党群服务中心、双后岗村党建展示馆等地,开启了一场深刻的红色教育之旅。走进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仿佛踏入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展厅内,泛黄的老照片静静陈列,定格着先辈们浴血奋战的瞬间;锈迹斑斑的步枪、磨损的公文包等革命文物,无声地诉说着游击战争时期的艰苦卓绝。团队成员们驻足在刘英、粟裕等先辈的事迹展板前,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他们在浙西南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通过这些实物与故事,深深烙印在小石榴团队成员心中。外舍党建主题公园以“时光里・奋进中・新征程”为主题,让团队成员看到了党建引领下的发展奇迹。漫步其中,曾经荒滩上的泥泞早已不见
    202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