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击剑队成立60周年之际,奥运冠军栾菊杰欣然返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与现役击剑运动员分享了自己的奋斗历程。副校长、五届全运会冠军肖爱华,训练处副处长、奥运冠军仲满出席了讲座。训练处处长张健主持座谈会。
讲座伊始,栾菊杰表示,作为第一批江苏击剑运动员,她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自己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要感谢江苏击剑队和中国国家击剑队队的培养。正是他们造就自己今天的一切成绩。
栾菊杰表示,相比于她那一代击剑人,如今的击剑运动员很幸运。40多年前,她在南京体育学院训练的时候,训练场地是泥土地,有时铺上一小块黑胶就算改善训练条件。一天训练下来,白鞋就会被磨成灰色。用于训练的剑也是断了一截之后,在原来基础上再接上去。因此,晚上还要比谁把剑接得更好。第二天再断,就在原来基础上再接一截。如果剑断了多次再也不能接,他们就会到竹林里找特别细的竹子来替代。上个世纪70年代,老一辈击剑运动员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开展训练的。如今的击剑运动员无论是在训练还是生活上,各方面条件比当时都优越很多,但他们的吃苦精神比不上老一辈的运动员。
栾菊杰强调,不管做哪一行,要坚持,要执着。她认为这是做好所有事情都无比重要的两个因素。算起来,她从事击剑运动已有四十五年左右了。退役之后,本可以享受安逸轻松的生活,但是她却选择继续为击剑运动发光发热,为梦想远赴异国他乡,在加拿大埃德蒙顿击剑俱乐部执训近30年。栾菊杰说,其实一开始她对击剑的兴趣不是很大。但当时的运动员们没有选择教练的权利,只能由教练选择运动员。所以当初是击剑教练选择了栾菊杰。谁也没有想到,在击剑这条路上,栾菊杰一走就走了这么远。
有人评价栾菊杰 “为击剑生,为击剑死。”栾菊杰本人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她说:“有时候我就在想,当我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什么都不要,只要给我一套击剑服就好了。在我的生活中,对于和击剑任何相关的事情,我一定会给予特别多的关注。我对击剑的关心到了一种无法描述的程度。”她表示,即使在加拿大埃德蒙顿击剑俱乐部,她依然非常执着、认真履行好本职工作,尽最大努力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
作为中国第一代奥运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栾菊杰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栾菊杰说,当初自己根本没有想过参见北京奥运会,毕竟那个时候已经50岁了。但转念又想,人的一生应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可以给以后留下好的回忆。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第一次承办的奥运会,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她努力争取到了北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但接下来一路却走得十分艰辛。她往返于各个国家参加比赛。有次坐火车不幸遭遇火车罢工,为省钱不舍得住旅馆,只得在巴黎机场等了足足53个小时。对此,她表示,自己很享受这个奋斗的过程。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是却走得很快乐,很开心。她想让击剑界和体育界的人们知道:只要肯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栾菊杰寄语中国现役击剑运动员们:要珍惜每一天,因为优异的成绩决不是来自于赛前的突击练习,一定是来自于每天点点滴滴的努力。只有执著于梦想的人才有希望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为个人和国家争得更多的荣誉。
分享会现场
奥运冠军栾菊杰分享奋斗历程
分享会现场
媒体记者采访栾菊杰
文字:彭筱雅 吕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