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刊发我校党委副书记兰亚明文章: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

文章来源:南京体育学院发布时间:2025-05-13浏览次数:10

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强调以教育数字化为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我国教育发展新优势。教师既是数字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参与者,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深度融合,是数字经济时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的突破口。

科学化创设教师数字素养目标。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数字素养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字技术层面的应用与彰显,而忽略数字技术催生教育教学变革背后的深层价值追求与实践逻辑;更不能片面形成追求时尚炫酷、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表演”“为数字而数字”的局面,导致脱离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初衷。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既是教育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挑战,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暗藏着危机与陷阱。面对海量泛在的学习资源与便捷灵活的教学方式,“懒人神器”“思考惰化”“选择困难”等现象越来越普遍,对学术不端的侥幸和对技术伦理的漠视交织重叠,诸如此类对涵养健康的创新环境与教育生态来说都是十分消极的。因此,不论数字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目标终究离不开教育的原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推动知识创新的范式变革。数字经济与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与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传统产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本身需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数字产业等日新月异,都对高等教育中教师数字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伴随着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编写与呈现形态、VR技术广泛应用、教学方式与方法数字化等多要素交相变革的加剧,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将逐步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和全过程。教学活动组织将发生颠覆性变化,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知识传播过程同时也成为知识整合与创新、思维引导与变革的过程。教师的功能角色在讲授、答疑、示范者的基础上增加引领、组织、创设者。总之,“全过程全要素数字运用”与“大规模个性化因材施教”的相得益彰,成为未来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能力目标。

多维度构建教师数字素养体系。应全面把握数字素养的整体要求。2023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首个《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标准指出,数字素养是指“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应该说,这一定义是非常审慎和理性的。从理念及价值层面,我们应密切关注数字技术带来的风险隐患,尽可能避免“网络安全漩涡”“技术至上”“数据偏见”“学习异化”等消极现象;从现实与实践逻辑层面,在价值引领、意识涵养、知识技能、实践应用、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六个维度全面构建教师数字素养体系。离开任何一个维度,都可能带来教育教学的失衡或失范。应准确理解数字素养的具体内涵。从技术层面剖析教师的数字素养体系,获取和加工是基础,教师首先要掌握通过信息检索工具,围绕教育教学目标收集、鉴别、存储、整理、归纳数字信息和网络学习资源的能力。其中,鉴别与归纳对教师的要求最高,需要教师养成终身学习习惯,长期深耕专业领域,真正成为“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使用、管理及评价是关键,数字化素养的难点及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推进人工智能、数字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涉及到知识融汇整合、呈现方式革新、大规模与个性化相结合、持续性与碎片化相协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等。

系统性拓展教师数字素养实践。应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规划。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一项涉及教育理念、技术应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种要素的系统工程,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固然十分关键,但政府、高校、企业的产学研融合与协同创新是基础。美国政府自1996年起即定期发布了多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21年发布的《数字素养加速器》《教师数字学习指南》更是鼓励更多的组织和教师参与数字素养提升工程。这些规划重点围绕“培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数字化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等实施。此外,还专门制定出台了《国际教育技术协会教育工作者标准》,就数字素养发展设定了7大角色、24项具体能力指标。我们可参考借鉴相关做法,发挥我国产业体系齐全、高等教育体系规模大的优势,创建系统性拓展教师数字素养的中国方案。应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实践应用。提升数字素养知易行难,关键是要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情景与实践应用当中。对社会而言,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政校行企联动,通过“政产学研用”多方合作的途径,共同开发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及专业、课程模块,建设优质数字学习资源,大力实施教师数字素养培训项目,推进人工智能、数字产业与学科建设、专业发展、课程内容的融合发展。组建学校、行业、企业数字教育教学共同体,加强校际、校行企合作创新,促进数字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大学毕业生适应数字经济的能力、人职匹配度和职业发展潜力。对高校而言,一要健全数字化教育教学奖励激励机制,把数字素养提升作为教师能力培训、职业发展、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不断提升数字素养。二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将数字技术应用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知识呈现、实习实训指导、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成效评价等实践环节,持续“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成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的主力军。

(作者为南京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研究员)


报道链接:https://xh.xhby.net/pad/con/202505/13/content_1447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