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晓林文章: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4-12-19浏览次数:10

12月17日,《新华日报》第14版(思想周刊)刊发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晓林的署名文章《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章内容全文如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六个必须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决定》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主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因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剧作者”人民也是文化工作的评判者,更是文化发展成果的鉴赏家,人民的意见是最好的尺子,把宣传、教育、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还要坚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价值偏差,要旗帜鲜明弘扬主旋律,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融入文艺作品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决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这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先决条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确保文化强国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确保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之旗和文化支撑。创造性提出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创造出更多的文化成果,把信息技术贯穿到文化工作中,实现全面彻底的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

第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由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地位不匹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变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全面融入文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深刻重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文化业态,主流思想舆论面临新的重大挑战,这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决定》提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这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把高质量文化产品创作作为文艺工作的生命线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第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决定》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为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最重要的方法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等改革紧密相连,既要看到改革的整体问题,又要注重改革的具体问题;既要关注改革的眼前问题,又要着眼于改革的长远问题;既要把各个领域的改革看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又要找到改革不同领域的内在联系。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又具有特殊性,要协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关系。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现代信息科技迅猛发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统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走深走实。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瓶颈问题,以战略性、引领性文化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改革。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把坚持系统观念始终贯穿到全面改革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科学的方法。

第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决定》提出要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认识不同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我们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也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在与全球其他文明互鉴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同时,《决定》强调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推进国际传播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打造多渠道、立体式的国际传播格局,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从“他塑”到“自塑”,引导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成就,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者系南京体育学院副教授,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1FKSB012〉阶段性成果) 

 


报道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12/17/node_14.html#content_1401773

文:陈美杉

图:朱晓林

审核:葛翠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