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召开校2017年教育教学论文报告会的通知》(校教发〔2017〕45号)要求,我校组织开展南京体育学院2017年教育教学论文报告会征文活动,在教师个人申报基础上,经专家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1篇、三等奖23篇、优秀奖30篇;优秀组织奖2项,获奖单位为运动系、运动健康科学系。获奖论文评审结果见附件。
公式时间为:2017年12月27日至2018年1月3日。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与教务处联系。
联系电话:84755149。
附件:南京体育学院2017年教育教学论文报告会评审结果
南京体育学院教务处
2017年12月27日
附件:南京体育学院2017年教育教学论文报告会评审结果
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 | 部门 | 等级 |
1 | 临床实践结合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对临床康复学教学效果的研究 | 赵彦、潘颖 陈艳 | 运动健康科学系 | 一等奖 |
2 | 体育院校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研究——基于N学校的调查数据分析 | 夏菁 | 教务处 | 一等奖 |
3 | 体育舞蹈鞋的力学原理和防伤设计研究 | 吕园欣 | 民族体育与表演系 | 一等奖 |
4 | “运动决策”在橄榄球实践教学训练中应用的研究 | 张杰 | 运动系 | 一等奖 |
5 | 学训融合模式下“复合型”师资教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练的研究 | 杨丽宁 | 体育系 | 一等奖 |
6 |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羽毛球项目为例 | 高奇 | 奥林匹克学院 | 二等奖 |
7 | 英语学习目标水平及受外部特征变量影响分析——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 | 潘浪 | 体育系 | 二等奖 |
8 | 知识可视化在康复治疗专业基础临床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吕远远、 徐鹏、赵彦 陈艳 | 运动健康科学系 | 二等奖 |
9 | 体育统计教学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基于SAS JMP的探索式教学 | 徐凯 | 运动健康科学系 | 二等奖 |
10 | 模因视域下语块背诵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 | 刘安琪 | 体育系 | 二等奖 |
11 | 从对抗到认同:体育院校图书馆对运动员文化形象的再构建探究——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 | 葛见珠 | 图文信息中心 | 二等奖 |
12 | 心率监控与动作分析在运动系专项课中的运用 | 吴东华 | 运动系 | 二等奖 |
13 | 英语教学大纲与体育院校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适切度研究 | 朱荔、潘浪 | 体育系 | 二等奖 |
14 | 体育院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探究 | 宋燕 | 教务处 | 二等奖 |
15 | 高等体育院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创新途径探究 | 姜练琳 | 运动系 | 二等奖 |
16 | 多元智能手拉手,体校学生向前走——多元智能理论在青少年运动员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 周福运 | 附属学校 | 二等奖 |
17 |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跆拳道专项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 汪逢生 | 奥林匹克学院 | 三等奖 |
18 | 关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 张美玲 | 奥林匹克学院 | 三等奖 |
19 | 动图演示法教学在民办本科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理学》课程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效果的研究 | 李隽彦 | 奥林匹克学院 | 三等奖 |
20 | 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初探 | 马士茹 | 休闲体育系 | 三等奖 |
21 | 基于工作流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 | 胡淼 | 图文信息中心 | 三等奖 |
22 | 关于构建“TSL平台”加强体育院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 王蓉、刘雪薇 | 休闲体育系 | 三等奖 |
23 |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 冯锐 | 运动系 | 三等奖 |
24 | 《人体肌骨表面解剖学》在体育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 陈艳、宋雅伟 | 运动健康科学系 | 三等奖 |
25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指标体系构建探索 | 曹全军 | 休闲体育系 | 三等奖 |
26 | 如何改变水课现象——关于《舞蹈鉴赏》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的思考 | 袁鲁荣 | 民族体育与表演系 | 三等奖 |
27 | 以“书生有术”为理念,培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践能力——《身体运动科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王斌、白宝丰 吴东华、刘靖孙永武 陈荣梅 | 研究生部 | 三等奖 |
28 |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 解鑫 | 运动系 | 三等奖 |
29 | 基于移动化教育背景下智能手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彭伟 | 体育系 | 三等奖 |
30 | “蓝墨云班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 王博识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三等奖 |
31 | 诊断与治疗——体育师范生无生模拟上课的问题与对策 | 侍崇艳 | 体育系 | 三等奖 |
32 | 基于运动实践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改革 | 罗维 | 运动健康科学系 | 三等奖 |
33 | 体育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 马勤 | 运动系 | 三等奖 |
34 | 体育院校运动员学生角色定位研究 | 龙文蓉 | 运动系 | 三等奖 |
35 | 我院大学英语隐性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 杭花平 | 体育系 | 三等奖 |
36 | 基于理实一体化的体育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思路初探 | 张芳婷 | 运动健康科学系 | 三等奖 |
37 | 落地 落准 落实 讲清 讲明 讲信——以“五大发展理念”教学为例 | 傅求林 | 附属学校 | 三等奖 |
38 | 由《咬文嚼字》中对“推敲”的讨论谈阅读理解的方法 | 茅晓群 | 附属学校 | 三等奖 |
39 | 当“基本活动经验”遇上“学案” | 胡茂江 | 附属学校 | 三等奖 |
40 | 基于市场需求背景下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健美操专选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 朱东亮 | 奥林匹克学院 | 优秀奖 |
41 | 体育类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以南体奥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 | 段明会 | 奥林匹克学院 | 优秀奖 |
42 |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 张斌 | 奥林匹克学院 | 优秀奖 |
43 | “健康教育生态”环境下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 | 陈中医 | 奥林匹克学院 | 优秀奖 |
44 | 浅析罗杰斯学习理论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启示 | 吕园欣 | 民族体育与表演系 | 优秀奖 |
45 | 人力资源督导理论视域下体育院校教学督导建设研究 | 马士茹 | 休闲体育系 | 优秀奖 |
46 | 基于目标导向的有效教学三维评价体系研究 | 陈晓艳 | 奥林匹克学院 | 优秀奖 |
47 | 探究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 倪萍 | 奥林匹克学院 | 优秀奖 |
48 | 促进运动员大学生再社会化的课程设置 | 龙文蓉 | 运动系 | 优秀奖 |
49 | 南京体育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新构建 | 施珊珊 | 体育系 | 优秀奖 |
50 | 微课在高校运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前景 | 张媛 | 运动健康科学系 | 优秀奖 |
51 |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 王鹏远 | 奥林匹克学院 | 优秀奖 |
52 |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微课的应用研究 | 喻欣楠、佘杰 | 图文信息中心 | 优秀奖 |
53 | 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探究 | 杨蓉 | 学工处 | 优秀奖 |
54 | 中国近代大学形成:中西文化冲突的视角 | 王怀旭 | 教务处 | 优秀奖 |
55 | 数字媒体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孙自梅 | 奥林匹克学院 | 优秀奖 |
56 | 数据中心驱动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 喻欣楠、魏宁 | 图文信息中心 | 优秀奖 |
57 | 新时代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探索 | 王鹏远 | 奥林匹克学院 | 优秀奖 |
58 |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模式研究 | 姚利松 | 教务处 | 优秀奖 |
59 | “互联网+体育”时代中国职业联赛运营模式的研究 | 朱建国 葛志强 | 运动系 | 优秀奖 |
60 | 美国教育决策中的利益集团参与机制研究 | 刘莉 | 教务处 | 优秀奖 |
61 | “蝴蝶效应”在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 王菁菁 | 学工处 | 优秀奖 |
62 |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体会 | 韦娟 | 运动健康科学系 | 优秀奖 |
63 | 共享单车对于促进自行车运动参与热情的讨论——自行车作为运动器材所具有的特性 | 吴东华 储开晴 | 运动系 | 优秀奖 |
64 | 《现代汉语词典》插图的一点思考 | 施书宇 | 附属学校 | 优秀奖 |
65 | 从简入手,逐步掌握——记体校一节语法课的反思 | 苏舒 | 附属学校 | 优秀奖 |
66 | 浅谈体校生该如何写作 | 汪晶晶 | 附属学校 | 优秀奖 |
67 | 英语构词法在体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唐岭 | 附属学校 | 优秀奖 |
68 | 体育运动学校英语教学创新初探 | 孙凌新 | 附属学校 | 优秀奖 |
69 | 从乒乓球队员罢赛这一事件的发生——谈谈运动员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 陈元平 | 附属学校 | 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