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重要指示精神,强化青年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深度,2025年7月17日,南京体育学院体育产业与休闲学院“淮海薪火,体育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产业调研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生感悟非遗魅力,探索体育融合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专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针线连古今,巧手兴乡村
上午,实践团队来到潘安湖湿地公园,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王老师向成员深情讲述了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情景:总书记手持“针棒”香包说道“手艺真棒”,“真棒”香包由此得名。她阐释“真棒”香包融合了传统文化与健康理念的创作思路,将非遗技艺的匠心与时代需求紧密联结,这一针一线背后的坚守与创新,正是文化根脉生生不息的缩影。
团队成员采访国家级非遗传人王秀英现场
随后,团队成员就非遗文化发展与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等方面与王老师展开热烈讨论。王秀英现场展示了珍藏的原型香包——外绣传统纹样,内填十二味草药,收口处以五色丝线巧结奥运五环,生动体现了非遗文化与体育精神的交融。她强调针线是手艺根基,创新为传承灵魂,推动其创新发展并与时代元素相融合才能永葆生机,并寄语南体学子能够将赛场上的拼搏精神融入文化根脉的守护中,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
“淮海薪火,体育同行”实践团与传承人王秀英合影留念
探访香包大院:小香包带动乡村致富,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下午,实践团队走进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进行实地调研,工作人员介绍大院形成的“原料采购—技艺培训—产品制作—线上线下销售—绣娘直播”香包产业链闭环,年产值突破800万元,带动4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实现“小香包”撬动“大产业”的振兴模式。随后,团队成员现场体验了“捧捧场”香包的制作技艺,经过香料调配、布料裁剪、图案刺绣等核心工序,切身感受传统工艺的精湛。
实践团成员体验香包制作工艺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马庄村创新推出了“苏超足球定制款香包”,将体育文化符号与赛事文创属性相结合,一经推出获得热烈反响。随后,实践团队分组访谈了多位非遗传承工人,深入探讨非遗传承与体育文化的巧妙融合。团队成员纷纷表示,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不仅是一针一线的坚持,更是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也为体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苏超足球香包”制作流程
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探索之路,实践团队成员不仅深刻领略了国家级非遗“徐州香包”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更真切感受到非遗技艺在激活乡村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中的强大动能。“淮海薪火 体育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青春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
文字:张翔
图片:胡光良、王仁羽
指导老师:王进、王珺君、戴越
审核:王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