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体育学院—2021海峡两岸暨东南亚
中华武术(国术)交流大会总结
基本情况介绍
“2021海峡两岸暨东南亚青年中华武术交流大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支持,南京体育学院中国近代武术研究中心承办的覆盖“两岸四地”及东南亚地区的武术盛会,于11月21日在南京体育学院举办。
本次交流大会以“传承文化·交流技艺·共谋发展”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中华武术(国术)的展演交流,旨在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交流,为新时代武术发展与传播提供新的动力与平台。本次大会共收到视频展演76个,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全国武术爱好者以及特邀沭阳马厂小学师生共近70名代表参加了线下交流,来自中华台北武术总会、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马来西亚武术总会、新加坡青少年文化艺术中心、印度尼西亚武术队、缅甸国家武术总会、香港龙狮协会、澳门国际传统武术搏击联合会的武术友人纷纷通过录制视频的形式参与展演,6000余人通过在线同屏参加了本次大会。
“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国术)交流大会”自2018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2018年,为加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延续两岸中华武术文化传承,南京体育学院联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举办了首届中华武术(国术)论坛,会议汇集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江苏省体育局、中华台北武术总会、中华国术总会等多个地区的领导与嘉宾,社会影响力初步彰显。
202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支持,举办了本次海峡两岸暨东南亚中华武术(国术)交流大会,在原有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两岸四地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的武术名家、传承人,旨在进一步提高了大会的影响了,加深了同胞们的民族自豪感。
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果
根据前期申报的工作计划,本届交流大会筹备工作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1年5月。与江苏省教育厅全面对接,积极申报教育部对台教育交流项目,并开始进行项目的各项前期筹备工作。
第二阶段,2021年5月-10月。先后召开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统筹工作会议,确保了筹备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阶段,2021年10月-11月。进入大会筹备倒计时阶段。开始进行参会视频遴选、会议资料的整理等工作。协调解决了大会所需的会场、餐饮、住宿等事宜,为大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基本保障。反复调研、细致计划,为即将到来的大会接待、会议材料做了大量繁琐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组织同学参加志愿行动,前期培训工作已经开展。
第四阶段,2021年11月21日。交流大会正式启动,共收到展演视频76个,录取36个,包含集体、个人、双人等项目。经过专家评选出的展演视频技术精湛、水平高超,能够鲜明地反映出各地方拳种的特色和风格。
活动当天包括各级领导、全国各地武术代表、各位专家、特邀嘉宾、教师、学生参会人员约300人参加,会议直播观看人数近6000多人次。
特点和优势
1、特色独一无二
纵观世界历史,大国崛起,无不是在政治、文化方面领先其他民族之后,实现全面超越。崛起的大国,无不是以其实践证明了的先进文化作为软实力巩固其大国地位的重要性。历史已经昭示,武力征服只在一时,文化浸润可延千年,文化认同、文化统一是区域政治和平、经济繁荣的坚实基础。
体育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更具象化、直接建立于个体兴趣爱好、带来个体身体强健效果的实践性文化;政治功利性最为淡薄,是可以将抽象程度更高的文化价值在悄无声息中自然传播的天然载体。有史可鉴,阻力最小、效果最优的价值、文化交流,往往是在政治功利性最弱的文化领域的交流中发生的,在我国历史演进中,武术就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传奇性天然载体;而“乒乓外交”更是小球转动大球,给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出乎世人意料影响的体育事件。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智慧结晶,作为一种独具中国生态特色的身体文化,在全面落实“文化自信”、积极响应“文化自觉”、大力推进“道路自信”的过程中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使命与历史责任。今天来看,中国武术不论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积累传承方面,还是在武术文化价值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掘弘扬方面,抑或是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直接服务方面,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台独、港独和分裂中国的各种国际政治企图仍然存在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有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团结、稳定、发展的国家目的之举措。利用体育交流的非政治功利性,润物无声地交流和展示我们的自信、友好、爱好和平、支持互利发展的文化和价值立场,可以成为我们团结一切朋友、粉碎敌人、改造敌人的有力工具。因此,本次交流大会的召开对两岸四地中华文化、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本次大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2、优势独具一格
作为本次大会的承办单位南京体育学院,深藏着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国家历史文物——国术场。中国武术发展至1928年始称“国术”(目前港澳台地区仍作此称)。始建于1931年,为承办民国第五届全运会(1933年)国术比赛(首次)的国术场,是中国唯一的由国家兴建的武术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南京体育学院投入近700万元“修旧如故”国术场,国术场“芳华重现”,堪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圣地。
早在1931年,民国政府时期所建的中央体育场就包含着从事武术活动的“国术场”,时至今日,这座饱经风霜的历史遗存仍然散发着璀璨而耀眼的光芒,已然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见证者,这不仅是国内唯一民国国术文化遗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中国武术唯一文化遗存。本次大会所用的开幕式以及武术技艺展演场地就位于“国术场”中的 “八卦型演武场”,这也是1933年中华民国的第五届全运会国术比赛的比赛场地,当时,咏春、八卦、太极、八极、形意……各路武林高手曾在这里比拼。因此,通过本次交流大会不仅使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能够在保护与利用中再现“芳华”,还使得两岸四地的与会代表、嘉宾深切的感受到近代武术发展的“辉煌”。而这也是本次交流大会的独特优势所在。
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受疫情制约,各项工作变数较大,因此本次交流大会只能采用线上线下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活动规模有所缩小。此外,本届活动在宣传力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大会活动中的细节问题还需继续完善,由于各组人员及学生志愿者都是临时任命、暂时调配的,所以,在与各组的相互配合上还没有达到十分默契的程度。由于各自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很熟悉,但是对其他各组的人员与实务并不了解,所以在处理一些突发状况时,无法有效和及时的应对。
意见和建议
第一,强化担当,主动作为,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配合办会”的工作定位,树立主人翁思想,强化排头兵意识,从被动完成任务、处理问题向主动出击、积极作为转变,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显著的工作成绩推动各项筹备工作落实,以干事创业敢担当,攻坚克难勇作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表现将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良好成效充分展示出来。
第二,统一思想认识、周密安排部署。切实做好各项活动的组织、动员、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工作小组成员要按照任务分工,认真履职尽责,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主动思考、及时协调,在各自岗位上全力以赴,确保不出差错。同时对组织有力、工作有序的单位和部门以及表现优异、工作突出的师生员工进行肯定,进一步激发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次大会整体上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将会把本次活动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应用到今后的各项活动中去,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以后的活动。同时积极创新,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打造南京体育学院文化交流的名片。
附件:部分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