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苏红近照
人物简介:1970年10月,苏红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1982年进入江苏省技巧队,1990年获第九届世界技巧锦标赛女子双人第一套、第二套两枚金牌、全能银牌,同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8年当选中国共青团第十四届代表大会团代表。2008年北京奥运会苏州站火炬手。现任徐州市江苏省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领队。
我的体操之路
我的妈妈是徐州市新沂县新安小学的语文老师,也担任班主任工作,在那个年代妈妈作为师范生,爱好广泛,喜欢文学和音乐,也喜欢体育。学校有体操队,妈妈在学生时代也是体育爱好者,经常在学校运动会上崭露头角。我小时候很调皮,经常上蹦下跳,妈妈觉得我有点体育天赋,四岁时就让我去体操房跟着赵启勤教练边玩边练,结果我真的就爱上了这项运动。七十年代初我进入县城体操队,无比自豪!每年我都可以参加省比赛,能坐上火车去南京去苏南各个城市。
当时训练条件很差,一双体操鞋留到比赛的时候才能上脚,所以练习跳马都是光着脚丫子在土地上助跑,每堂课下来都是泥头泥脸的,光着脚丫子还不算什么,那时最怕的还属高低杠和平衡木,手心和髋关节经常被器械打得血肉模糊,但我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犟劲,简单地处理下伤口,继续坚持训练,非得把动作做成功不可,渐渐地手和脚变得十分粗糙也更加耐磨。现在回忆起这段经历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启蒙教练赵老师对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教练员去省队培训他也把我带在身边,闲暇之余赵老师就带我去爬南京紫金山,不满十岁的我跟在赵老师身后,一声不吭、亦步亦趋地紧紧跟随,赵老师问我累不累,我咬紧牙关说不累我能跟上。骨子里我就有不服输的精神,为今后练就强大的内心和提高心理素质奠定了基础。
1982年江苏省第十届运动会在无锡举行,那一年我刚好小学毕业,在这次比赛中被江苏技巧队总教练都庆廉与丁小平教练看中,但父母觉得年龄小,舍不得我离家太远,就没同意,都教练三番五次做我父母工作,我自己也想去远方的城市开阔一下视野,尝试一下独立生活,就主动央求父母,希望他们能圆我的梦想,就这样父母最后同意我先去省队试训。
开启技巧追梦之旅
当时训练条件相当艰苦,硬邦邦的地板,简陋的技巧房,但是在家乡的泥地上跌打滚爬过的我觉得这些还好,我能够坚持。最难忍受的是少小离家的不适应,在家时候不觉得家庭的温暖,离开故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才感受到亲情和故乡的珍贵,特别想念家人,每天白天被充实的训练生活充斥还好,一到晚上闲下来就忍不住想家想得哭鼻子。
当时在集体宿舍,年幼的我睡上铺,上铺简陋,没遮没拦,我的教练是丁小平,她非常关心我,怕我睡觉不老实从上铺掉下来,每天晚上查房后都来把我用绳子拴好在床上,才安心离开。
刚去省队训练的前两年是打基础,配组一直都不是很顺利,没有好的搭档,直到1986年丁习明教练组建了女子三人组,我与队友配合顺利,第二年参加了全国少年比赛,我们就取得了第一名,1988年参加全国锦标赛又取得了全国冠军。正在这支队伍的上升阶段,一名搭档退役,女子三人组只好解散,我们都很遗憾,当时也很懊恼,我甚至产生了退役的想法。
在丁习明教练的开导和鼓励下我又重拾信心,改练了女子双人,与宋娜成为搭档。
图2:苏红(右)和宋娜比赛照
由于女子双人项目动作难度大,无论是滴水成冰的严冬,还是七月流火的盛夏,我和宋娜在简陋的技巧房承受着一天一百六十多次的抛接,常常练得喘不过气来。
为了不使下边人负担过重,上面人需要长期控体重,上边选手要画体重升降表,每天登记重量,特别缝制了塑料胶布裤,加上尼龙上衣,在高温中紧闭房间门窗,跳可以减体重的舞蹈,汗湿透了全身,口干舌燥,想喝水又怕增体重,只能到窗口吸上几口新鲜空气,又继续坚持,一节课下来,塑料裤里能倒出了许多汗水。上边人不仅要承受高强度的训练,日常还要求少喝水少吃饭,无论多么爱吃的东西也不能多吃,这对正在长身体的宋娜是很残忍的,宋娜有时饿急了,会偷偷找东西吃,但也会被发现,结果又要被罚跑,经常是边跑边哭,在操场上挥洒着泪水和汗水,现在回想也确实不容易。但是没有这些艰辛的付出,我们也不可能登上世界技巧女双的巅峰。
作为下面人则需要力量训练,我经常需要举杠铃,我每次都会在教练规定的基础上,自己多加量冲击自己的极限,以保证哪怕上边人增加重量我也有能力抛接自如。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磨练和配合,我们的成绩稳步提升。
1990年5月在去参加全国比赛时途中,我的搭档宋娜突然肚子疼得直冒冷汗,经诊断是急性阑尾炎,只好在中途下车急救,为了能够参加比赛,采用了保守治疗,挂了几瓶水消炎,第二天有所好转就冒着复发的危险匆匆登上列车赶赴赛场。
比赛中由于紧张等因素,导致我俩一套动作失误,很遗憾没能拿到全能第一。争取世界比赛权是我们组此次目标,我们的动作难度大,在世界比赛中有较大的优势,尽管这次发挥不稳定没有如愿,我们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所以此次比赛结束后,我们就与上海队共同集训,再次选拔争取参加世界比赛权。
参加世界锦标赛前的两个多月,中国技巧集训队在沈阳的辽宁省三台子训练基地封闭集训,并且进行紧张激烈的选拔,每个项目都是两套阵容,选上的去参加世界锦标赛,没选上的去苏联共青城参加远东邀请赛。经过二个多月三次选拔,我们用自己的实力,不负众望拿到了参加1990年世界技巧比赛资格。
按照世界锦标赛规程,每个国家只能派3名教练参赛,丁习明教练年轻没被选派,我们跟随广西队的老教练卢声兰去德国参赛。出发前,丁教练给我们写了二十几张卡片,有赛前训练计划、参赛方案、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办法等。但是到了德国后,又碰到许多的问题,卢教练的重点在自己的队员,对我们只是代管,所以一切要靠我们自己。从到了赛场适应场地、训练、比赛都得自己调整拿主意。在心理上少了主心骨的情况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基本上把竞技水平调节到最佳状态。由于当时中国裁判在国际上没有足够的实力,所以在打分上也吃亏。
在第一套静力性决赛中,我们的参赛动作难度是最大的,现场发挥也很好,但还是遗憾以微弱分差输给了俄罗斯女双,但代表团团长坚信我们的女双是最好的,拒绝领奖并进行了申诉。意想不到的是结果竟然真的改变了,我们由第二名变成了第一名。就因为结果的改变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我们轻装上阵,大胆、自信的去发挥技术水平,在第二套决赛中发挥更加出色,又增添一枚金牌。
图3:苏红(后排中)和教练丁习明(后排右一)队友宋娜合影
图4:苏红(下)训练中
在我的人生中,没有偷懒两字。教练布置的任务我都会不折不扣地完成,而且还要求自己一定高质量去完成。记得当时我们一个静力性动作,是世界最高难度的:高单臂倒立落直角支撑、吊起成高单臂倒立、落成高单臂侧水平,这一系列动作稍微掌握不好角度就会失败,特别是在拉成套动作中,配合舞蹈和音乐,难度更大。刚开始为了这个动作,我们每天要反反复复练习,直到教练满意为止。又因为上面人的倒立基本功非常重要,所以我和宋娜每天晚上都会在宿舍里加练,一练就是一晚上,经常会练到熄灯时间才匆匆忙忙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休息,第二天一早又满血复活直奔训练场。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因为每一次创伤,都标志着自己的竞技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我觉得人生没有捷径,每一步都需要自己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去做,要做到尽可能完美,此生才不留遗憾。
六十多个春秋,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江苏技巧运动六十余载的发展之路,却创造出无数个奇迹。都庆廉、顾洪星、马渝英、丁习明等这批老技巧人,他们早已超越了名和利的纷扰,数十年不畏攀登之艰、不畏攻坚之苦,情系江苏技巧乐育英才;不为奢华所惑,不为浮躁所扰,情注队员成长甘为人梯。他们用毕生的卓越追求,在训练第一线辛勤耕耘。可谓是:七、八十年漫漫求索人生路,六十载孜孜不倦技巧情,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江苏技巧的辉煌梦想,他们把荣誉藏在心头,把名利抛在身后,把使命举过头顶,心系技巧勇攀高峰,创新路上从不停步。他们把挑战当机遇,把攻关当磨砺,把“出差”当“回家”,把责任当习惯,勇立江苏技巧创新变革的潮头,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字字镌刻心中、深深融入血脉。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精神也融入了江苏技巧的血脉,并一脉传承,构成了江苏技巧的灵魂。成长在这个光荣的集体,我是幸福的更是骄傲的,我有义务也有责任把这种精神传承下来。
回到家乡继续我的体育生涯
自1995年退役后,回到了徐州市体育局,先后任体育总会、训练科、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主任、体育经济处处长、竞技体育处处长,现任省队市办江苏省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领队。
图5:苏红工作照
2018年组建队伍,这是徐州市第一次独立组队参加全国冬季项目的比赛。徐州市响应国家号召,进行跨界跨项的选才,选出了这一批运动员,进行单板滑雪的训练。当我第一次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其实挺开心,因为我就是徐州人,跨界从事冰雪项目,能教这些小运动员,能为家乡做贡献,我很荣幸,而且在他们身上我也能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图6:带队进行冰上项目训练的苏红
于是我带领12名小队员首先开始了蹦床、游泳等辅助项目的训练。基本功扎实后才正式开始单板训练,单板下山加缆车上山,一个回合大概十五分钟,在一个小时的训练中,运动员们要来回上下四趟左右。训练结束后,还要给运动员们进行总结,强化技术动作要领。我带领队伍冬季在零下20、30度的深山老林训练,夏季在烈日下进行水池训练,由于江苏所处华东区域冬季不是特别寒冷,也没有自己的雪场,我亲自去东北兄弟单位做工作跑场地,找教练请求支持,其中滋味也是五味杂陈。冰雪训练是有起有伏的,成功的时候开心的,因为做出了新的动作,失败了我也不太着急,慢慢找失败的原因,一步步来。我觉得从事新的项目,是领导相信我、信任我,我这个老技巧人必须发扬“艰苦创业、乐于奉献、团结拼搏、勇攀高峰”的南体精神,赓续技巧人的拼搏血脉,相信只要我全力以赴,把“勇攀高峰”的使命责任扛在肩头,一定能把工作做好,让地地道道“徐州制造”的冰雪健儿创造辉煌。
图7:苏红在深山老林带队员训练
图8:苏红(后排右2)和徐州冰上项目队员合影
女儿刘真子在我的影响下也从事了专业体育训练,她从小就喜欢击剑,现在江苏队女子佩剑组,在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取得团体第三名的成绩,我们一起继续着体育的追梦之旅。
图9:苏红女儿江苏击剑队队员刘真子
图10:左为刘真子在训练中
回首我这一生的技巧运动生涯,有艰辛,有磨难,但更多的是快乐。人生要懂得感恩,我非常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感谢那些激励过我的人,感谢组织培养了我,给了我很多学习、提高和展示的机会,在江苏技巧这片热土中,我和江苏队的教练、运动员一起辛勤耕耘,每一个成功都彰显了集体力量和智慧。人生旅途,不会总是晴空万里,也会有风雨雷电,面对困难与挑战,要勇于拼搏,才会赢得艳阳高照的崭新天地。
老照片提供者:苏红、丁习明
记者:葛翠柏